最新公告: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调成果 > 项目成果

“1:25万侯马市(I49C001003)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

时间:2016-08-25 16:51:13 作者: 点击:

  侯马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属《华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数据更新》计划项目,项目2004年开展工作,2006年提交最终成果,成果质量为优秀级,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

  1、对区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新的进展

  (1)查明涑水杂岩物质组成,其时代多为新太古代。在探讨其形成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构造变形特征。(2)查明了古元古界地层构造形态,发现古元古代晚期的走滑事件,对篦子沟铜矿产于褶皱翼部且呈柱状体(“S”型倾竖褶皱转折端)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余铜矿产于地层背斜褶皱的转折端。(3)恢复了宋家山群层序,得出与中条群层序及其间火山岩性质相似的认识。(4)发现中条期同褶皱基性岩侵位事件。(5)查明涑水杂岩变质程度南西高达高角闪岩相,北东低达低角闪岩相。绛县群与中条群变质程度北西高达低角闪岩相,南东低达绿片岩相,并依据温度压力变化探讨了其PTt演化轨迹。

  2、对区内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中生代构造与岩体的关系有新认识

  (1)中生代:中北部褶皱及断层构造线为北(北)东向,为左阶式斜列,左行扭动,由北西向张性正断层追踪,并具近东西向次级褶皱及断层。南部区为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断层一侧具倾竖褶皱并具次级东西向褶皱反映其运动学特征为右行扭动。新生代构造:发现新生代临汾-运城盆地南东边界北东向断层为右阶式排列北东东向张性断层追踪,反映为右行扭动构造应力场,而盆地北西边界延续了燕山期左阶式排列北西向、近南北向追踪的特点,但该北西向、近南北向追踪断层为次级压性断层。区内南部豫西北北西西向构造带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动具左行扭动的特点。(2) 发现区内塔儿山岩体产于燕山期沁水复向次级背斜褶皱倾伏端,应受燕山期构造控制,而非过去认为的印支期。

  3、对区内地层横纵向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在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基础上进行了旋回层序及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

  2011年度在中国地调局举办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上获三等奖。

  2013年度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image033.jpg